经典推送

首页 >> 正文

经典推送

通识经典|朱光潜:《谈美》
日期: 2021-04-04   来源:    浏览量:

朱光潜谈美学

通识教育是培养人的内核能力的教育,广博的知识教育能够帮助同学们了解历史与社会、文明与礼仪、国内与国际、科学与技术、生命与健康、文化与生活、体育与艺术……从而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博雅明理,沉淀你的人生厚度!

美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基于课堂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美学理论,对受教育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期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帮助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同时帮助其去创造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人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下面我们从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揭开美学的神秘面纱吧。

朱光潜先生简介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一、美感是什么?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

1、目前意向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

2、在观赏这种异象时,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美感是什么?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从消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我们已经知道,一般人把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

创造都有创造者,合作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产生的异象,河流所产生的异象不同,和癞蛤蟆所产生的印象更不同。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距离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美好理想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有距离但没有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超乎实用世界的美感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的创造,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的。

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心。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古风的形象引起清风亮洁的类似联想。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枫,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移情于物。


     

     


二、美感经验。

超现实的美

美就是所谓的超现实,意志对抗不了现实,那就去理想界造就理想的街道房屋来。把它表现在图画上,表现在雕刻上,表现在诗文上,于是结果有了所谓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世间有许多奥妙,要留着不说,世间有许多理想,也应该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之后便是“原来不过如是”的失望。越美好越害怕得到就是这个道理。


美感与联想

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他只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他们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

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便别无所得他们欢喜这个调子,因为他是他们想起清风明月,不喜欢这个调子,因为他唤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


     

     


三、艺术美。

常态美与艺术美

“美”字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美就是常态,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陀背。第二种意义,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自然美就是常态美,所谓的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人物都以常态为美。健全是人体的常态,耳聋,口吃,面麻。都不是常态,所以都使人觉得丑。山的常态是巍峨,所以巍峨最易显示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美媚是最易显水的美,同理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温和,秋雨宜凄厉。

艺术不光只是在模仿自然。还需彰显某种精神价值。艺术不像哲学,他的生命在具体的形象,最忌讳的是抽象化,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的美,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然后加以人情化。

艺术与游戏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

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它是周期性的,它的精彩就在这综合上面见出,而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和谐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是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率变而为规范率,在由规范率变而为死板的形式。一种作风在出生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美者在此反适增其丑。例如,格律将自然美变为规范美。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

艺术与生活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

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艺术的精神价值反映在实际人生。没有实际人生做铺垫,艺术的理想精神价值也不会存在。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艺术是由生活做铺垫,创造是由模仿做铺垫,美感经验由物的形象直觉做铺垫。西施患心病,常捧心平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在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


艺术之模仿、欣赏和创造

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到具体的作品上去。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模仿为创造做铺垫。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