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读书”和“读书人”
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当今时代,
我们提倡“经典重读”、“书香社会”,
要构建学习型社会,
其实就是在宣扬读书的重要性。
宋代大儒朱熹在《读书决》中提到:
“敛身正坐,缓视微吟,
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这里就讲了读书的方法,
也就是把读书当作修身养性的活动。
下面我们整理了名家们
在读书这一话题的真知灼见。
1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指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2朱子论读书以格致修身
培根有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经典,是通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读书得有章法,不然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朱子论读书以格致修身,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读他书亦然。”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管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读书只就那一条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的,不曾去细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便受用牢固。只是要人看无一字闲。那个无紧要的字,越要看。自家意思里说是闲字,那个正是紧要字。读书不贵多,只贵熟。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四五分矣。
3廖可斌读书三力:愿力、眼力、精力
不论是“韦编三绝”,亦或是“挑灯夜读”,优良的读书之道自古以来就被读书人奉为圭臬。然而关于怎样读书、读什么书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在如今这样一个眼花缭乱的时代,玲琅满目的书籍也如井喷般出世,上述问题显得愈发重要。廖可斌教授结合自己的治学经验与社会现状,提出了独到见解。
第一是“愿力”,也可称作“信力”、“意志力”,它决定了读书治学成就之有无,我想它是读书治学的基础。所谓“愿力”,其实就是有没有打定主意好好读书。
第二是“眼力”。人生本来有各种可能,你可以选择有所作为,也可以选择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轻松自在,然后默默无闻,这是你的自由,这不是不可以,因为每个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且说实话,你要选择努力成功的话,你就要有面临无穷的挑战的心理准备,越往上走挑战越大。
第三是“精力”。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讲,这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人们不太考虑自己要对整个人类做什么奉献,而是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然后对家庭,再然后是家族、家乡负责,是一个同心圆慢慢扩展开去,这就是所谓“差序格局”观念,而不是一种普遍观念,不是自己要对整个人类、社会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