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为榜样
立大志、明大德、育大才勇挑新时代教育重任
王雪芹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强则少年强。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从1985年设立教师节,到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2014年提出“四有”好老师,到2024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进一步赓续弘扬。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教师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就意味着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责任使命任重而道远。“责任” 是什么?既然你从事了教育事业,不管你爱与不爱,你都要承担那份来自家长和社会给你的重担。有了责任,你就得驱动你的才智去完成这份使命。稚嫩的心灵你有责任去呵护,思维的火花你有责任去点亮,智慧的钥匙你有责任去启迪,品格的熔炉你有责任去铸造。为什么?因为这一切工作都是你的责任。正是有了这份责任,你才能拥有崇高的师德。因为你有责任,教育艺术得到了创新。因为你有责任,美丽心灵被你塑造,因为你有责任,师德感情被你浸润,因为你有责任,师德精神得以延续。所以说,有高度的责任心就是崇高师德的应有表现。
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教师学习工作的引领者
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雄心壮志,他才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叩开“地球之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
钟扬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援藏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吉红,坚定选择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当时,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不少人劝她改换热点方向,否则很难出成果,于吉红一直坚守。
从一生执着“超级稻”的袁隆平,到探索物质世界的薛其坤,再到精准测绘大地山河的李德仁……在科学的道路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求,孰轻孰重?科学家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胸怀“国之大者”,不计个人得失。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的背后,是高校教师的不懈求索,是师者力量的生动展现。
教育家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我们教育教学发展创新的源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用纯粹无私的爱守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要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积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建设。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人民教育家”于漪从教70余年、热衷语文教学,耄耋之年仍坚持站上讲台。她用行动践行着“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的躬耕态度。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功勋”奖获得者张桂梅,在云南省华坪县,她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她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用教育改变了成千上万女孩的命运,成为她们心目中的“张妈如” 她常说,“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她用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桂梅在2020年度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奖,大会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自然及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声。命运置你以危崖,你馈赠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这段颁奖词高度赞扬了张桂梅无私奉献的精神。张桂梅无愧于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
教育家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总是让人感动,总是激励着无数教育工作者。于是我坚定我的选择与初心,以更加百倍的勤奋和热情把自己奉献给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为给山一大这片广阔的教育圣地培养更多的“明史知祖,懂理怀乡”的优秀合格人才,我坚信理想与信念,努力工作学习每一天。